龍口市呂劇團簡介
龍口市呂劇團始建于1958年8月。當時稱“蓬萊縣建國京劇團呂劇隊”。同年9月,長島縣呂劇團成立;11月,因蓬萊、黃縣、長島三縣合一,呂劇團合并,稱“蓬萊縣呂劇團”。1961年底三縣分立后,呂劇團分屬黃縣,改稱“黃縣呂劇團”;1984年10月,劇團與劇院分設,各自獨立核算;1986年12月,黃縣撤縣建市,劇團更名為“龍口市呂劇團”?,F住址:龍口市通海路43號。目前,全團有演職人員58人,在編人員20人;青年演員33人;返聘人員5名。演出設施基本齊全,十分注重演出質量,能較好地完成劇目創作和演出,并達到一定的專業藝術水平,多次在省市級、乃至國家級獲獎。為了更好地為基層服務,減輕群眾負擔,劇團新購置了大型豪華客車一輛,大型流動舞臺車一輛,長年在廣大城鄉巡回演出170場左右,深受觀眾的喜愛。
建團初期有演職員約40人,幾乎全是蓬萊、長島人。劃歸黃縣后,人員陸續增加,鼎盛時期演職員發展到近百人,可分兩個演出隊下鄉同時演出。六十年代,黃縣呂劇團因首演大型古裝呂劇《雙玉蟬》而譽滿膠東。
1962年冬首次進青島市各大劇院,連續演出兩個多月久演不衰,所到之處,深受歡迎。永安大戲院、海員俱樂部也破例接納了縣級劇團。春節期間,曾先后五次被編入山東省春節慰問團青島分團和煙臺分團,赴膠東各地慰問駐軍,受到省軍區首長的高度贊揚。1964年春,應濟南軍區的邀請,專程赴青島為朝鮮軍事代表團演出《豐收之后》,楊德志等軍區首長及朝方領導人觀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后接見了全體演員,并贈送了友誼花籃。
“文革”期間,劇團是重災區,“戲箱”被燒,損失慘重,人人自危,幾乎癱瘓。直至1969年才逐漸恢復正常演出。1970年11月,為普及樣板戲,黃縣呂劇團改稱“黃縣京劇團”,招收了大批新學員,原有的演職員也做了部分調整;不久,因京、呂均演,又改名為“黃縣劇團”;直至1973年夏,才復稱“黃縣呂劇團”,部分調出人員又重回劇團工作。
七十年代是劇團的鼎盛時期。劇團吸收了大批新生力量,十分重視業務建設和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著名呂劇音樂家丁博民先生在本團工作期間,在呂劇音樂和呂劇唱腔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傾注了大量心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骨干力量。如:袁麗娜、高振芳、鄒忠利、陳麗娟、張致國等。由本劇團移植并演出的大型呂劇《雙玉蟬》、《沙家浜》、《紅色娘子軍》、《蝶戀花》、《江姐》、《不準出生的人》等全劇,先后被山東省廣播電臺錄音并多次播放,《雙玉蟬》還灌制了唱片和磁帶發行全國,在城鄉廣為傳唱。
八十年代前后,劇團創作的大型現代呂劇《戀人淚》和大型古裝呂劇《香羅恨》參加煙臺地區專業劇團戲劇創作會演,均獲創作一等獎和演出一等獎;1989年移植的大型現代呂劇《楝樹坡》和1990年改編的《盼子風波》,參加煙臺市專業劇團戲劇調演,均獲優秀集體演出獎和優秀伴奏獎。劇團曾多次赴青島、大連、淄博等城鄉巡回演出,受到各地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進入九十年代,在演出不景氣的情況下,劇團仍十分注重演出質量。每年新排的劇目,都努力做到精雕細刻,為觀眾負責。1996年移植的大型現代呂劇《紅果紅了》參加煙臺市專業劇團新劇目調演,榮獲移植劇目獎、優秀伴奏獎和作曲配器一等獎;1999年移植的大型古裝呂劇《紅絲錯》參加煙臺市國慶五十周年專業劇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優秀集體演出獎、優秀集體伴奏獎和作曲配器二等獎。2003年9月,劇團創作的《春暖花開》赴山東博興參加由中國戲劇家協會舉辦的首屆中國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來自18個省、自治區的近50個劇種的64個小戲入選決賽,《春暖花開》獲優秀劇目獎(金獎);2004年5月,創作演出的小呂劇《信用人家》參加第二屆中國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榮獲優秀劇目最高獎—大獎。于2004年6月下旬赴湖南長沙參加“金獅獎”第四屆全國小品大賽,榮獲集體演出劇目銀獎。
《信用人家》又于2005年7月份參加山東省地方戲小型戲曲新創作劇目會演。榮獲劇目一等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作曲獎:優秀舞美設計獎;表演一等獎兩名、表演二等獎一名?!缎切歉铝磷摺?007年4月參加山東省首屆農村文化藝術節獲金獎并參加頒獎晚會演出?!稅坌膵寢尅?010年12月參加山東省第二屆農村文化藝術節獲得一等獎。
上世紀九十年代,劇團面臨退休高峰期,減員只能出不能進,后備力量一直得不到補充,為此劇團領導心急如焚。為求生存痛下決心,在沒有編制沒有資金來源的情況下,自1998年開始,陸續招收了五批學員,聘請退休人員加緊培養。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如今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輕人挑起了大梁,劇團終于渡過了難關,重新煥發了生機。